建设友老型数字社会需要“软硬兼施”

舜网-济南时报 2020-10-26 12:58:27

疫情防控所需要求出示健康码,有老人翻遍手机也找不出“码”;有些景区、地铁站“仅支持扫码支付”,有老年人拿着现金无可奈何;不少城市看病、买火车票要手机预约,一些老年人离开子女寸步难行……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手机扫码时代”,两者如何并行不悖,让老年人也安享便利?2020年重阳节之际,记者对此展开走访调查。(10月25日新华网)

所谓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在疫情期间就已凸显。一些老年人因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而难以出行。类似的现象,几乎涵盖到了老年人生活出行需要“手机扫码”的所有领域。

主观而言,“数字鸿沟”现象的出现与老年人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原因有关。他们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新科技设备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不会使用ATM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等,在这些设备普及的过程中都曾发生过。

正因为这是内在规律,防止老年人掉入“数字鸿沟”,首先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尽可能跟上潮流。一方面是子女们多教教父母,让他们与时俱进,如十多年前是“教父母上网”、几年前是“教父母用微信”,现在则是“教父母扫码”,只有同步,没有终点;另一方面则是拓宽老年人获知的渠道,如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作用,什么需要就学什么。

客观而言,“数字鸿沟”的出现与产品本身人性化的欠缺、特别是“适老化”考虑的缺位息息相关。新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多针对年轻群体,往往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其实这是商品与服务开发市场细分思维的缺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生活用品到家居都普遍存在,只是不便利感没有“数字鸿沟”这么集中。

数字智能技术的应用,加剧了相当一部分老年群体的不便感,恰恰悖离了技术让生活更便利的初衷。事实上,让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适应“码上社会”,只需商家使用“适老化”思维为老人们量身定制产品,这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说,在老年人消费能力越来越高、消费意愿越来越强的今天,“适老化”产品也是新的消费增长点。科技越发达,关联的产品与服务越应贴近不同人群的需要,应当让科技产品适应老龄化社会,而非只让老人慌忙追赶潮流。

另外,“数字鸿沟”的出现,与社会服务过于追求便利化也存在一定关系。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过于依赖智能科技,反而会成为工具的奴隶:如扫不了码不让乘车、不预约不让就医、餐厅没手机不能点菜等等。应当牢记无论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服务,服务的对象终究是人而不是工具。

总之,建设老年友好型数字社会需要社会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相互补位,只有“软硬兼施”,才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让生活更美好。 (木须虫)

作者:木须虫 责任编辑:鞠月芹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