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90后还过五四吗?青年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北晚新视觉网 2019-05-05 09:54:56
嘿,青年朋友。
最近听说了你为未来打拼时的心酸故事,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又听说你曾深夜一个人默默流泪,你曾因为压力而想要放弃。
每次拼命挤上大都市上下班高峰的地铁时,
每次仰望城市里那居高不下的房价时,
每次加完班回家拖着疲惫的身体瘫坐在公交车上时,
总是禁不住想问,
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一代这么辛苦,要承担起这么多的重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回顾了一下走过的路,觉得有几件事非常重要。
当你还在为未来忐忑不安,当你在挫折前苦苦挣扎,当你身陷迷茫中不能自拔,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这些过来人给出的忠告,希望能对年轻人有一些启发。
01 看准了就别放弃
马云和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最受关注的商业热点。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马云精神的鼓舞。
两次高考落榜的马云做过搬运、蹬过三轮、当过小贩。
阿里创业之初35个人挤在一个房间,要掏空家底才够本金,马云要靠借贷才能发工资。一路上马云收到了不少质疑,哪怕是现在,对他的质疑也一直没有停止。
事实上,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会遭到质疑,面临各种问题。而打破质疑的方法就是:“看准了就别放弃”。
有人说,和马云比钱是比不过的,和马云比惨也是比不过的。正是因为这样,马云的创业成功才绝非偶然,他的智慧和勇气,信心与实干,都值得每一位还在路上苦苦挣扎的青年人学习。
02 别有选择困难症,该走就走
身为相声大师马季之子,马东从不走寻常路,从IT到电影学院学生再到央视主持人,马东一直剑走偏锋。
然而更多人认识马东却因一档辩论类综艺节目《奇葩说》。
2013年,马东出走央视,当别人在讨论中年油腻的时候,马东已经在寻求另一种成长。爱奇艺是马东进入互联网的第一步,作为首席内容官,负责内容采编与制作。
2015年,马东离开爱奇艺,独立运营《奇葩说》。
马东的这段人生经历,后来被不少年轻人用来勉励自己,在遇到选择时“该走就得走”。
后来马东在面对采访时却说:“我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当时是最优选择,并且为了这个选择,做了前后的铺垫和准备。”
现在有很多“患有选择困难症”的年轻人,究其原因,无非是无法平衡天平两端的欲望。
记住,“如果你在纠结该不该走,你就是不该走,因为当你明确了自己该走的时候,什么都拦不住你。”
03 懂得做减法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因主持《东方时空》而成名,以睿智、沉稳、一身正气赢得了大众的好评。
后来,他逐渐转为幕后,减少出镜。有人劝他说主持人这一行,一个月不出镜还凑合,半年不出镜就没人记住你了。
他却说,“我觉得30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要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机,否则就晚了。为什么要做减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该去做。”
如今年过50的他,已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训领域了,专心带研究生。他说,这就是减法的结果。
年轻的我们时刻处在欲望、权利的漩涡中,迷茫又无法自拔,有时不妨停下来,想想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需要的。
04 人生成长三要素:读书,交友,行走
很多人熟知俞敏洪都是从《中国合伙人》开始的,从三次高考失败,到意外考上北大,而后白手起家创办新东方,俞敏洪的人生奋斗历程充满了励志色彩。
这20多年来,俞敏洪创办的新东方走过了非常多的艰难时刻,也遇到了很多发展机遇,从一家小小的培训机构变成了一家上市公司,一路砥砺前行。
俞敏洪在《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中写道,“人生的成长有三个要素:读书,交友,行走——读书充电,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交往能让自己成长的朋友,自己要学会行走。我一直用这三个标准要求自己。非常庆幸的是,我到今天为止还不算太落后,我要是落后了,新东方早就倒闭了。”
那么这三个标准,具体如何实施呢?
第一,大量地读书,多种思想冲击碰撞可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第二,与人交往,当你发现一个人身上有智慧的时候,你要多和他交流。你身边大量的人对你来说是有用的,关键是你怎么用他们;大量的人是可以交往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和他们交往。
第三,行走。走向社会是一步,全球旅行也是一步,出国留学更好。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世界和中国怎么融合。
生活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未来是自己追求出来的,和别人没有太多的关系。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用知识和行动武装自己。
05 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容易成功
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科技领域里真正的领军人物。《时代》杂志将他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而他的个人财富目前估计已经超过了340亿美元。
2004年2月,年仅20岁的扎克伯格凭借个人强烈信念和对互联网的爱好,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面创立了Facebook。
他说,“当你回家吃饭时,盘子里是最难吃的蔬菜,如果你愿意可以勉强自己吃下去。但如果你是玩游戏,即使非常难,只要自己喜欢,你也会努力通关。如果你喜欢自己做的事,事情会容易很多,而你也将拥有更大的决心。”
很多年轻人都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更擅长的工作?
但事实是,如果一份工作你不喜欢,那么无论你多么擅长,时间久了你都会觉得枯燥无聊,无法得到满足。
06 少指责别人,多自己力行
华为是世界五百强里唯一不上市的公司,这不得不提到华为的掌舵者任正非。
任正非的从军经历给华为带来了不一样的领导风格,除了雷厉风行的执行力,还有同甘共苦的同理心。
任正非说,“在职场中,当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指责别人,而是想一想,自己在这件事情中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而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的感染身边的同事。”
当今的时代,是90后00后逐步展露出头角的时代,年轻人越来越敢说话,再也不会过多的顾及,所以也经常会指责别人。
当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就像任正非说的那样,也许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永远指责别人的人,永远没有办法进步。
07 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小学时是个极度自信的小孩,有一次一位阿姨来家里,说,“开复,听说你跳级考上小学很能干,你的书读得怎么样?会不会跟不上?”
李开复当时不服气,答道,“上学的15天,我还没考过99分。”
过了不久,一次考试中李开复考了一个90分。
那天回家,李开复的妈妈把他狠狠打了一顿。妈妈说,“我就是打你太骄傲,你有胆量夸出海口说你没有见过99分,你就一辈子考100分,你能够成功考进学校,是我们很自豪的事情,但不能因此骄傲了,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不谦虚,就会被人自以为是。”
后来李开复说,那是我人生中学到的第一个道理:“自信是很危险的,虽然自信很重要,但是自信不能欠缺谦虚。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不谦虚,就会被人自以为是。”
08 两情相悦胜过门当户对
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的伉俪情深一直被大家所羡慕,她在《我们仨》中曾这样写过:
“我第一次和锺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一见钟情的杨绛与钱锺书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他们在疾病、战火、生离死别中,相濡以沫66年。
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传说,只有彼此陪伴,体谅,执手一生。度过荆棘坎坷,也走过花好月圆。
后来有人问她,对年轻人的感情有什么嘱托,她说,“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遇到一份好的感情需要缘分,维系一段感情需要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别让物质浮华的世界,侵蚀了你的感情。
面对感情,希望你纯粹一点。
09 别忘了生活
提到朱光潜,很多人都有点陌生,但是提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相信大家都十分耳熟。
这部由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著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曾是很多都市青年迷茫无助时的指路明灯。
朱光潜先生知识渊博,看待人生、事物深刻又清醒,所传达的都是十分积极的态度,他曾说,“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我们常常为了工作、为了责任熬夜失眠,满腹牢骚抱怨,却丝毫不敢松懈。可是我们忘了,人生不止工作,还有生活。
别因为工作,让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记得多陪陪家人,多宠爱自己。
10 20+岁,最不该像大人一样生活
提起高晓松第一反应一定会联想到他“丰富”的自拍照,在社交媒体刚盛行的那几年,他一度成为段子手心中的最爱。
看着现在的高晓松,很难想象二十多年前,19岁的高晓松曾是个叛逆少年。爱好音乐的他在考上清华之后,决定“出走”音乐界,但是此举却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于是,他和家人对赌,自己可以用吉他养活自己。
结果是,这个赌,他输得很彻底。
虽然输了,但是如我们所知,高晓松并没有就此放弃音乐。1994年,《同桌的你》响遍大江南北,成为每个人中学时最美回忆。
后来他面对新京报采访时曾说,“未来你有很多年可以很成熟,年轻的时候就该让自己年轻。你和别人不同的时候,只有你20多岁年纪的时候。”
我们都听过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这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但事实是,我们终会像高晓松所说,成为被生活狠狠打败的中年、老年人。
所以在那之前,勇敢一点、疯狂一点。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不会再来。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心中的疑问、迷茫有没有找到答案呢?
今天是五月四日青年节,遥想100年前,五四烽火燃遍神州大地,青年志士撑起中华脊梁。
一百年前的青年,他们在战火中求得生存;
一百年后的青年,我们在生活里寻得未来。
从1919到2019,民族之魂从未散去,中华青年从未敢忘。
相关阅读
90后还过五四吗? 新的称呼定义年纪轻轻成老阿姨

90后还过五四吗? 新的称呼定义年纪轻轻成老阿姨
新华网编辑小关:所以其实年纪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学习、开放、包容的心态,所以回过来说你们觉得青年人的精神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新华网编辑大黄:精神我不是特别好说,我觉得青年都有一个特点:为了自己一个喜爱的或者热衷的一件事情,他肯为了这种事情去付出,去接触新的事物去付诸行动,并且通过这种实际行动能感染周围一些有相同趋向的人,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这就够了。 新华网编辑小关: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的主体其实是青年,我首先第一个问题想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是青年?
新华网编辑小游:最近我发现很多95后、00后现在都自称老阿姨,这搞得我都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青年了。
新华网编辑大黄:我就不提了。
新华网编辑小关:其实五四青年节是源于我们国家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了纪念这次爱国行动才诞生了五四青年节。我们来通过画面来了一组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是,44岁以下为青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是 16-45周岁的人为青年,而我们国家的统计局定义的是15-34岁的人为青年,共青团的规定28岁以后就自动退团了,港澳台地区定义10-24岁的人为青年。所以大家怎么看这个年龄的定义?
新华网编辑大黄:我觉得这个数据是属于硬指标,这些硬指标应该是根据人的医学生理或者是咱们的人口结构这些来定的。但是他是不是青年有没有青年的精神,我觉得还是看个人的心态更重要一些。现在有些年轻人,甚至不是90后、95后,现在有些十几岁的小孩一天到晚在朋友圈里发自己老了老了,自我哀叹,这就属于典型不成熟的自己老自己的。
新华网编辑小游:另外其实我觉得现在还有一种社会现象,就是她特别爱给人生加上倒时器,比如说你到30岁不买房买车就是个loser, 还有很多说姑娘到30岁还没结婚就是大龄剩女,而且更神的是前一阵我看到一个新闻说:34岁老来得子……这个就让人觉得人生就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模板来过吗?

90后还过五四吗 90后为什么爱自称“老阿姨”?
新华网编辑大黄:也不是一定要说人到了什么岁数就一定要干什么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不要给自己加很多限制,比如说加了个定时器这样的,这种就属于太吓人了。人别把日子活得越来越窄,我们不用说什么很远大的事情,多少都要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哪怕说多读一本书,多学一道菜,哪怕说玩一个新游戏,我觉得都行我觉得都挺好的。
新华网编辑小游:我觉得就像大黄说的这个,永远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一点特别重要,就比方说你看到一个边喝奶茶边玩直播的老大爷,你也不会觉得他很老。
新华网编辑大黄:我很好奇34岁老来得子到底是从哪来的……我们的领导七几年的……
90后还过五四吗?青年的划分标准是怎样的
90后还过五四吗是怎 么 回 事?马上就要到五四青年节,然而很多人认为80后和90后都已经不再属于青年范畴,都不应该再过五四青年节,这是怎 么 回 事?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种说法?
90后还过五四吗?
青年的划分标准
(一)我国青年年龄划分:
1.共青团
共青团章程第一条对团员的年龄作出了明确规定:年龄在14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28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的,应该办理离团手续。这意味着,此次享受假期青年的年龄限制和团员恰好一致。
2.国家统计局
统计部门对青少年的划分是0岁至14岁。
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有两个,分别是60岁以上,65岁以上,但是对青年年龄段没有划分。
3.杰出青年
以国内非常权威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来看,参评年龄段一般是18岁至40岁。比如,2008年评出的第十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有两位正好40岁。
从各省市来看,对“十大杰出青年”的年龄上限更是各不相同,陕西省是39岁,江苏省是45岁,武汉市是45岁,深圳市是40岁。
(二)国际上的“青年”标准
1.联合国
曾在一份文件中把14岁至25岁的人称为 “青年人口”。
2.世界卫生组织
44岁以下的人被列为青年;45~59岁的人被列为中年;60~74岁的人为较老年(渐近老年);75~89岁的人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者。
是的
1989年5月4日前出生的亲们
就不能放假了
让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面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竞争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面对丛生的机遇,当下不少年轻人又不知如何把握。
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拉近了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生游戏”里高级玩家和菜鸟的距离,它自动屏蔽了成功人士付出的成本,直接告诉所有人成功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嘲自己是“中年人”的许豪杰对中新网记者分析,一些年轻人遇到工作不顺心、感情不顺利时,各种情绪会让自己产生沮丧感,“叹老”正是他们的抒发渠道。
然而,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需要面对他们那个时代里青年所独有的激情与责任,彷徨与压力。
有观点指出,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广阔的上升空间,让年轻成为资本而不是不足,让锐意进取、活力四射的青年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高原
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