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二刷”“三刷”《觉醒年代》,仅仅是因为故事讲得好吗?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7-01 07:22:51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虽已完结,但它带给观众的感动还在持续。视频网站上,不少年轻网友“二刷”“三刷”,纷纷化身这部影视剧的“自来水”。

  在各种影视论坛的弹幕及评论区,青年网友纷纷留下“yyds”(永远的神)“泪目”“吾辈自强”等刷屏评论。这些背后,是网友们不断被唤起的爱国之情。

  目前,该剧的豆瓣评分高达9.3分,逾25万名观众参与打分。“更难得的是,这部剧收获了大批年轻粉丝,35岁以下青年观众占比约6成。”《觉醒年代》制片人蒋小龙说。

  “我想,年轻人‘泪目’,并不仅仅是因为故事讲得好,也不仅仅是演员们深入人心的表演,可能更大的一个原动力是烈士的精神在感召,是我们拍的这些历史人物太伟大了。”《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说。

  仅凭历史自身的感召力,似乎很难全面解释《觉醒年代》的超高人气。张永新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爱上主旋律影视剧,前面一般会加上“竟然”两个字,仿佛年轻人本该离主旋律影视剧很远。

  实际上,不是年轻观众不看主旋律影视剧,而是许多同类型影视剧伤了观众的心。有的剧粗制滥造,情节媚俗,“主旋律为辅,谈恋爱为主”,有的剧则“历史有余,诗意不足”,板起面孔说教,在戏剧逻辑和艺术层面有所欠缺。而《觉醒年代》突破了主旋律影视剧的固有面貌,满足了“阅片无数”的年轻观众日益高标准的审美要求。

  有观众惊叹《觉醒年代》台词的精妙,“第一次发现文人吵架也这么好看”。有观众观察到了剧组精良的“服化道”,一万多套服装,1:1.2复建的北大红楼,无论富丽堂皇的民国政要办公室,还是泥泞破败的陋巷民居,都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不用说该剧埋下的诸多隐喻,以及重要人物出场时浓墨重彩的镜头设计,都让许多偏爱“脑补”的年轻观众大呼过瘾。

  此外,观众们的广泛参与助推了《觉醒年代》的传播,同时又使得它成为一个更丰富、更有解读趣味的文本。《觉醒年代》许多流传甚广的金句,都是观众们创造出来的,例如“《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正如导演张永新所言,“假如说我们是《觉醒年代》的第一创作者,那观众们就是它的第二创作者”。年轻观众们设计《觉醒年代》人物的漫画头像,在社交网络中使用截图制成的表情包,在网络兴趣小组里,科普相关历史背景,边追剧边学党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除了在网络上向英烈们致敬,当今的年轻观众,还把信仰和感动践行在实际生活中。有观众在豆瓣的小组讨论里,分享了“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欣喜,有观众专程去湖南郴州邓中夏故居缅怀,更让人感动的是,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的墓前,摆满了鲜花。

  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自己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021年,英烈墓前,当代的年轻人,也眼含热泪,“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做好准备了”。

作者:半月谈评论员 胡锐 戴威 林翔 责任编辑:鞠月芹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