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美好的结局中重温《失孤》的情感力量

舜网-济南时报 2021-07-16 08:34:58

  或许没有一部电影会如《失孤》这样和现实生活发生如此撼动人心的“互动”:它以现实中的郭刚堂为原型,拍摄了一个父亲多年骑行寻子的故事,在电影上映之后6年,郭刚堂找回了自己失散了24年的儿子。

  相拥而泣,动人心魄,新闻中的画面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我把6年前的这部电影又找了出来,看刘德华怎样演郭刚堂,看骑行在路上的一个丢失了儿子的男人,有怎样苦难而坚韧的心路历程。

  其实影片在情感表现上相当节制,很少有煽情之处。轻缓、沉稳而忧伤的音乐托住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一切都在骑行路上的细节中展现。刘德华的造型和演技则在人物形象上稳稳地扎住了根,他演的雷泽宽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已经寻子15年的中年男人的一切苦难和沧桑。“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失孤》中雷泽宽的这句著名台词,原来竟是现实中郭刚堂的原话。

  除了情感基调的平缓,影片在情节设计上也舍弃了传奇性,只不过在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之外,辅以井柏然饰演的曾帅寻找亲生父母的线索。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对雷泽宽这条主线的表现,导演始终聚焦于他“在路上”的细节,插在摩托车后座上旗帜般飘扬的寻子启事在风中猎猎作响。与此同时,在细节之外,导演特意不着痕迹却很用心处理的,是15年还没找到儿子的雷泽宽的内心出路。其中有3个层面,被导演隐藏在细节之中,却是片中人物坚实的心理基础:首先是对自己,就是那句著名台词所言,“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是自己过不了这个关,是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其次是在漫长的寻子路上对寻子群体的观察和感受,在曾帅想去认一个明知不是自己母亲的失子母亲时,雷泽宽阻止了他,说这样对那个母亲太残酷了,“我见过400多个丢了孩子的家长,有的离婚了,有的疯了,有的死了,其中一个新疆妈妈,找孩子找了10年,10年后来了一个孩子,明知不是自己的还是养了,养了3年,孩子的亲生父母把孩子找了回去。新疆妈妈坚持不下去,自杀了。”雷泽宽的这一番话,终于阻止了曾帅。最后一个层面,则是雷泽宽遇到一群僧人后,问僧人自己到底能不能找到孩子后得到的回答:“他来了,缘起,他走了,缘灭;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过、死过。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这一段话虽然有点玄乎,但其实是让人物的内心变得阔大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阔大阻止了一个长时间背负巨大压力的人精神钢丝的崩断,让生命在苦难中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不知道现实中的郭刚堂是否如影片中的雷泽宽一样,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但我相信他在24年的寻子中也一定有这样的心理支撑。新闻报道说他在寻子路上曾经提供线索帮助众多失子家长找到了孩子。“多行善业,缘聚自能相见。”电影中的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导演彭三源在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在了解到郭刚堂的故事之后,感动于他作为父亲的坚持。“这里边既有人性中父爱的部分,还有他性格的部分,另外他是骑行寻子,我觉得他可以作为一个人物存在于电影中,所以我决定拍他。”在采访郭刚堂本人的时候,这个山东汉子身上的一些东西也特别震撼了彭三源的心,“一个是他拿出了一本特别厚的本子,那个本子上记着在什么地方、谁帮助了他,比如帮助他一顿饭,或者给了他200块钱。当时他还给我看一张地图,已经泛黄了,用胶布粘着,上边画满了他走过的路。我觉得这震撼了我的心,也可以震撼观众的心。”确实如此,这些细节都被呈现在了电影之中,它们和郭刚堂插在摩托车后座上的旗帜一起,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猎猎作响。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钱欢青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